我们养育孩子,肯定希望他将来长大后,还跟我们亲,而不是一年没几个电话,见面也没话说。
当然,我说的“跟妈亲”,并不是要把他变成“妈宝”。
妈宝的孩子,是我们把他养废了,导致他长大还离不开妈妈,无法独立。
我们要的“和妈亲”,是他即便长大了,也愿意打电话和我们聊聊天,分享他的小烦恼或者小喜悦。
是他和我们相处时,没有太大的隔阂,不别扭,而是和我们在一起,比较轻松、自在、舒适。
他遇到困难了,愿意和我们倾诉,听听我们的想法和意见,我们给予他支持。
这样的关系,才是好的亲子关系。
那你知道,孩子长大后还“跟妈亲”,是怎么做到的吗?
通常是妈妈做对了1件事。

一:情感账户
心理学家斯蒂芬·柯维,提出一个“情感账户”的概念。
它说得是,人与人之间,都存在一个情感上的“账户”。
账户里“存的钱”越多,这两个人关系就越好。
比如你和你的邻居,平时就是点头之交,见了面寒暄几句。
你们这也是在你们的“情感账户”里存了些钱,虽然不多,但也是有“余额”。
平时一点小忙,大家还是愿意帮。
但你和你的闺蜜,时不时约着一起逛街、喝茶、看电影,互相吐槽自己的老公和公司领导同事,没事一起出去玩,经常打电话聊聊天、说说心事。
长此以往,你和你的闺蜜,就在你们的情感账户里,存了很多“钱”。
如果遇到了什么大的困难,你肯定是想着找闺蜜帮忙,而不是找邻居。
这就是情感账户。
一般来说,孩子长大还和妈妈亲,是因为妈妈存了很多“钱”,亲子之间的情感账户“余额”充盈。
你可能会说,那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,给他花了那么多钱,陪他那么多时间和精力,我存的“钱”还不够?
从他出生开始我就在存了,怎么着也是笔“巨款”了吧?
他长大不照样不跟我亲?跟他说三句话就不耐烦。
这就涉及到,什么是“存钱”,什么是“取钱”。

二:“存钱”和“取钱”
什么是存钱?
你给孩子买衣服、给他做饭、给他一个干净舒适的家,陪他玩、照顾他、每天接送上下学等等。
这些,当然是你在“存钱”。
但是,你知道,什么样的行为,是在“取钱”吗?
●少量多次取
习惯性批评和责骂孩子:
“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”“你真是一点用都没有。”
对孩子不耐烦:
“你怎么这么烦人,走开,不要粘着我。”
不守信用:
“虽然答应周末陪你出去玩,但现在我真的有事去不了啊,你懂事一点。”
凶孩子:
“哭什么哭,再哭出去哭,烦死了。”
这些行为,都是我们在少量地取走情感账户里的“钱”。
偶尔取一点还好,如果我们从早上取到晚上,天天都在多次地取,那情感账户,很快就空了。
●巨额“透支”
还有一些行为,就是一次取走一笔大,直接让亲子间的情感账户“透支”。
比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我们当着别人的面骂他、打他,丝毫不给他留一点情面。
只要做一次,几乎就能把他从小到大存的“钱”,一次取走。
这样的事,他会记一辈子,甚至恨一辈子。
打、骂孩子,其实就是巨额“透支”,你每打一次、凶狠地骂一次孩子,就会取走一大笔“钱”。
如果不及时存进去,那账户里的钱,就会越来越少,最后为负。

三:怎么正确地“存”钱?
什么样的方式,是在“存钱”呢?
①高质量陪伴
高质量陪伴孩子,其实就是有效存钱。
你可能会说,我每天陪孩子,陪大把时间,他也不跟我亲。
孩子在一旁自己玩,我们在玩手机、看电视,这不是“陪伴”,而只是“陪着”。
高质量的陪伴,是一来一往的互动,我们有谈话、有玩耍、有倾听、有内容。
这样“走心”的陪伴,才是有效地存钱。
②少命令多引导
很多时候,我们和孩子相处,多是以“命令”的方式:
“去把作业写了!”
“不许再玩了!”
“不要坐地上!”
我们这样的命令,其实就是在少量地取钱。而要存钱,我们可以更有艺术一点。
比如不说“不能做什么”,而说“能做什么”。
把“去把作业写了”,改成“写作业的时间到喽,我们需要写作业啦。”然后拉着他的手,把他带到书桌旁就好了。
把“不许再玩了”,改成“我们还有十分钟就要回家啦,十分钟后是我叫你呢,还是给你定个闹钟?”
这样的沟通,会让孩子更有自主的感觉,他也更能听得进去,还不损害亲子关系。

③多肯定、认可孩子
孩子的价值感,来自父母的赞美、肯定、认同。
我们不是每天夸他“你真好”、“你真棒”,而是要他做得好时,我们多肯定认同他:
“妈妈看到你放完学回来,主动把作业先写了,你真是个对自己认真负责的孩子。”
“我一咳嗽,你立马就帮我端来水,你这么爱妈妈,我真的好感动。”
我们需要“看到”他的优点,并且及时告诉他。
这就是给他大额“存钱”,甚至能存进他的人生底色里,让他将来成为一个自信、充满价值感的人。
想要孩子长大后还与我们亲,他一想到妈妈,心里就满是温暖和爱,那我们平时,就要多在情感账户里“存钱”。
只有存了足够的“钱”,那孩子和我们的关系,才会更加牢固、稳定。
你平时在“情感账户”里,是怎么“存钱”的呢?